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左室不同步、左室电极位置和心肌瘢痕预测接受CRT的缺血性HF患者长期存活率的相对优点

Relative Merit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Left Ventricular Lead Position, and Myocardial Scar to Predict Long-Term Survival of Ischem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1/4/8 13:30:51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问题:心肌瘢痕、左室(LV)电极位置或不同步能否预测心力衰竭(HF)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反应? 问题:心肌瘢痕、左室(LV)电极位置或不同步能否预测心力衰竭(HF)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反应?

    问题:心肌瘢痕、左室(LV)电极位置或不同步能否预测心力衰竭(HF)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反应?
    方法:在397例患有缺血性心肌病(LV射血分数≤35%)、NYHA III~IV级心力衰竭且QRS ≥120 ms的患者中,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与径向应变分析被用于在CRT治疗前检测LV机械活动和不同步。LV不同步被定义为前间壁和后壁之间的延迟≥130 ms。应变检测也被用于确定心肌瘢痕区域(径向应变峰值<16.5%)。主要终点是HF住院和死亡率组成的复合终点。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7 ± 10岁,81%为窦性心律,44%有LV不同步的证据。在CRT治疗平均21个月后,39例患者(10%)住院88次,88例(22%)患者死亡。有径向不同步的患者生存率(82% vs. 65%)和无复合终点生存率(75% vs. 63%)高于那些无不同步的患者。在LV电极被定位于最新机械活动位置的患者以及那些电极未被置于心肌瘢痕内的患者中,生存率和无复合终点生存率亦较高。LV电极位置不一致(HR 2.1)、电极处的心肌瘢痕(HR 2.9)以及较小的LV径向不同步(HR 0.995)与死亡率呈多变量相关,并对结果提供良好的鉴别。
    结论:LV不同步、心肌瘢痕和LV电极位置可预测继CRT后的结局。
    评论:确定将从CRT中获益的受试者仍然具有挑战性。需要在一个单独的患者队列中独立验证,并伴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读片者之间及同一读片者相关性的评估。这些结果不适用于那些无缺血性病因的HF患者。(Jennifer Ann Cowger, MD)
 

Circulation 2011;123:70–78

版面编辑:沈会会  责任编辑:张衡



心肌瘢痕CRT心力衰竭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