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ACC特邀解读 | TMVR治疗左室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继发性中重度二尖瓣返流最新进展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9/3/21 15:01:21    加入收藏
 关键字:TMVR 二尖瓣返流 
  吴格如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at Galveston
  马爱群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编者按:2019年3月16日-2019年3月18日,第68届ACC年会于美国新奥尔良召开。本届ACC年会规模盛大,涉及心脏病学的各个领域,公布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其中,COAPT试验组继续发布令人振奋的后续有关患者超声和生活质量分析结果。《国际循环》特别邀请马爱群教授团队对该试验的结果进行解读和点评。
 
  经过MITRA-FR(Multicentre Study of Percutaneous Mitral Valve Repair MitraClip Devic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condary Mitral Regurgitation --MITRA-FR)令人悲观的试验结果后,在2018年TCT会议上, COAPT试验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ssessment of the MitraClip Percutaneous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 COAPT)结果震撼全场。这个里程碑试验是多中心开放试验,研究左室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继发性中重度(+3)或重度(+4)二尖瓣返流(MR)患者,在优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结果显示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显著降低患者2年住院率和2年死亡率,每治疗5.9例患者就有1例患者获益。
  
  一、TMVR患者术后瓣膜返流量持续减小,心腔大小显著改善
  
  COAPT试验患者群超声结果
 
  Dr. Federico M. Asch等分析了COAPT试验患者群超声结果,包括删选期和长达24个月随访超声结果,以期找出对TMVR治疗有效的人群的超声特征。
 
  614例心力衰竭伴有中重度或重度MR患者1:1随机入组优化药物组或优化药物组+TMVR组,在筛选期,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随访期检查超声。关键入选超声标准:LVEF 20-50%并且LVEDS≤70 mm(缺血性或非缺血性),瓣膜条件适合做MitraClip治疗,中心超声实验室确认是中重度(+3)或重度(+4)二尖瓣返流。筛选出1576例,随机入组614例。两组筛选期超声参数无差异,24个月随访期,TMVR组LV舒张期容量和收缩期容量持续改善,显著低于单纯药优化物治疗组,但LVEF没有太大区别。TMVR组MR返流程度由中重度持续改善至轻或轻中度,药物组也有轻度改善,但还是>50%患者中重度或重度返流。在12个月随访时,绝大部分超声指标改善,唯有三尖瓣返流和右室收缩末压(RVSP)两组无差异。24个月全因死亡率或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率在不同超声指标的亚组分析中均显示有获益。
 
继发性中重度或重度二尖瓣返流超声入选标准
 
  EROA=有效返流瓣口面积;PV=肺静脉;RV=返流量;RF=返流比例;VC=缩流直径;PISA=近端等速表面积.
  
  二、TMVR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Dr. Suzanne  Arnold等分析了COAPT试验患者健康状况。研究采用了生活质量(QoL),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 Questionnaire, KCCQ),简明健康测量量表身体和精神健康问卷(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SF-36 PCS and MCS),分别在筛选期、1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随访期进行。
 
  研究显示,TMVR组患者在1月随访期就有明显生活质量改善,KCCQ-OS和SF-36 PCS和SF-36 MCS均改善,而优化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改善。TMVR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一直持续至术后24月随访,并没有随时间而减弱。在亚组分析中,这种收益在各种原因心力衰竭均持续存在,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较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获益更大。
 
  专家简介
 
 
  马爱群,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教育部骨干教师,陕西省“35”人才,陕西省卫生厅“215”人才,原西安医科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等称号,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通道病研究室主任,陕西省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生命科学一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心血管内科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科委科研基金评审专家,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身心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保健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科委科研基金评审专家,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评审专家。
 
  主持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点项目1项)、卫生部科研基金4项、教育部项目3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重大项目“973”医学类专家组成员,负责子课题研究一项,共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H因子为20),主编专著9部,主编国家临床(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系列丛书6部,主译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厅级科技成果奖4项。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
 

相关视频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