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积极、长期、有效、稳妥地管理血糖——陈晓平教授访谈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1/5/31 14:45:58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国际循环》:在2005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出了尽早发现冠心病合并高血糖人群的三个常规,其中OGTT被列为其中之一(FPG≤7mmol/L时,常规检测OGTT)。请问根据您的理解,对于冠心病患者,餐后血糖为何如此重要?

  《国际循环》:在2005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出了尽早发现冠心病合并高血糖人群的三个常规,其中OGTT被列为其中之一(FPG≤7mmol/L时,常规检测OGTT)。请问根据您的理解,对于冠心病患者,餐后血糖为何如此重要?
    陈晓平教授:餐后血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之间密切相关,其证据主要来自于流行病学调查。其中,在欧洲进行的DECODE研究显示,负荷后2小时血糖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在亚洲进行的DECODA研究进一步证实空腹血糖经负荷后2小时血糖校正后与心血管死亡无相关性(P=0.83),而负荷后2小时血糖经空腹血糖校正后与心血管死亡之间依然正相关(P<0.001)。德国RIAD研究也发现,餐后血糖能独立预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进展(OR=1.88,P<0.05),而后者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合并糖耐量受损的冠心病患者,早期血糖干预能否带来心血管临床获益,迄今尚无以心血管事件为主要终点的临床试验结果,我们期待ACE研究能为此提供可靠的循证证据。
   《国际循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陈晓平教授:已知高血糖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加重氧化应激,促进凝血和炎症,进而启动/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然而,餐后血糖为何较空腹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①糖耐量受损患者不仅存在胰岛β细胞早相分泌缺陷,还存在胰岛素抵抗;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抵抗不明显。鉴于胰岛素抵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这可以部分解释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②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餐后状态,因此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能够更显著地使整体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加重高血糖对心血管的损伤。
 《国际循环》:鉴于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请问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心血管科医生应如何体现对血糖管理的重视?
    陈晓平教授:我认为,对于冠心病患者或高血压患者,无论其空腹血糖水平如何,均应常规进行OGTT试验,这里指的是标准OGTT试验,以期全面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分泌功能;对于合并糖代谢异常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吸烟、高脂血症、45岁以上)的患者,应定期进行OGTT筛查,进而及早地发现糖代谢异常,并给予干预。
    在糖代谢异常的干预策略方面,IFG患者强调生活方式干预;IGT患者则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全面干预其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中对血糖的控制强调积极、长期、有效、稳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需要指出的是,避免低血糖发生对于心血管预后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ACCORD、VADT研究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发作有可能抵消长期良好血糖控制带来的收益。
    至于血糖控制的目标,我认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于5.0~7.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于10 mmol/L以下,HbA1c≤6.5%,因为这样的目标更为稳妥;对于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糖控制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宽。

版面编辑:沈会会  责任编辑:张衡



OGTT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