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ESC热评丨黄恺教授:2023 ESC全球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的可变危险因素影响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23/9/11 15:50:39    加入收藏
 关键字:全球心血管疾病 

编者按: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3)LBS 6专场重磅公布的研究报告有一项关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全球性研究。根据Christina Magnussen教授团队的最新科学研究显示,超过50%的心血管疾病事件可由特定的危险因素解释。本刊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恺教授解读。

 

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CVD患病人数约有5.23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6.5%)。目前认为,有一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影响CVD的发生发展。

 

研究方法

 

该研究综合分析了来自34个国家和8个地区的112项队列研究人群的数据,共1 518 028名参与者,其中54.1%为女性。研究者使用Cox回归分析检查了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CVD发生率和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之间的关联,并根据地理区域、年龄和性别进行了分层。将10年CVD发病率和10年全因死亡率作为临床终点。CVD随访达7.3年(IQR 5.9-11.8),全因死亡率随访8.7年(IQR 7.0-15.9)。

 

研究结果

 

本研究发现了这5种危险因素的流行率、CVD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图1,2)。

 

图1
 
 
图2
 

SBP和non-HDL-C与CVD呈线性相关; non-HDL-C与全因死亡率呈倒J型关系。此外,对于所有五种危险因素,10年CVD发病率的全球人口归因比例在女性高于男性(图3)。

图3
 

除BMI外,危险因素与CVD的相关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图4);SBP对CVD人群的影响最大。

图4
 

这些危险因素与57.2%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在男性中,这个比例为52.6%(图5)。

图5

研究意义

心血管疾病全球发病率较高,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严峻。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基础。同时,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人数上升,不合理膳食、吸烟、缺乏身体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持续流行,致使心血管病预防和管理形势更加严峻。本研究结论为我们提供了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制定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对高危个体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但仍有较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需要揭示,我们期待更多的相关研究,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更多证据。

黄恺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心脏病学院 Fellow (FACC)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心内科教研室主任;同济医学院梨园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代谢异常和血管衰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代谢性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胸痛专委会常委、高血压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执行主席

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心血管专委会主委,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副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网络版)副主编

主持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张冯筱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武汉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委员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杂志青年编委

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于心血管系统的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对冠心病、高血压、各种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技能和诊治经验。在研究方面,主要致力于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等代谢异常所致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工作。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华科大自主创新基金等项目,同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级课题。在本领域国际一流杂志如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diabete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

相关幻灯

相关视频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