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CC 2014 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分别作了“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技术现状与临床应用”和“室速机制研究新视点与导管消融”两场学术报告,介绍冷冻球囊消融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的进展。
冷冻球囊消融技术研究
STOP-AF 研究 STOP-AF 是一项比较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研究纳入245 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将患者按2 ∶ 1 比例随机分配到冷冻球囊为基础的肺静脉隔离治疗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90.8% 的受试者接受了只用球囊的肺静脉隔离术,如加上局部冷冻消融,整体手术成功率(≥ 3 个肺静脉隔离)为98.2%。12 个月随访时,69.9% 的冷冻球囊消融组无房颤复发,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无房颤复发率为7.3%(P <0.001)。冷冻球囊消融组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冷冻球囊组对所有生活质量指标的评定均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
冷冻球囊消融的整体安全性与传统射频消融方法相当。相对传统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技术操作更简单、患者不适感少、复发率低。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是一种有效选择。但是,冷冻球囊消融较昂贵,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和肺静脉狭窄。
FIRE AND ICE 临床研究 FIRE AND ICE 临床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比较Arctic Front 冷冻消融系统与Biosense Webster Carto 系统指导的冷盐水导管治疗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的安全性、有效性与易用性。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中,预期2014 年11 月完成分析。相信该研究的结果将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更多临床证据。
室性心动过速机制研究新视点与导管消融
器质性心脏病的基质改变是室性心律失常产生的基础。疤痕组织纤维化、心肌CX43 表达与分布异常和钠离子通道重构导致的心肌缓慢电传导,以及局灶触发活动是室性心动过速产生的机制。心内三维标测、CT、MRI 均为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基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结合有较高的实用性,可指导消融。
近年来,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有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① 术前进行对比增强CT 能够提供在毫米分辨率上的解剖信息,PET 能够提供对瘢痕心肌的代谢评价以及边缘带和冬眠区域,延迟增强心脏MRI 能够显示透壁程度和瘢痕区域的三维解剖形态;② 三维标测系统(包括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日臻成熟,机器人导航技术的应用,新技术(如将ICE 技术和CARTO 技术相结合的CartoSound 技术、影像融和技术等)不断发展,使影像融合更精确,有利于解剖基质标测,引导消融;③ 诸多实时心脏三维影像系统,如实时三维超声定位系统、旋转式血管造影三维成像系统、实时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使心脏电生理学从二维时代进入实时三维时代,可谓消融术者手中的王牌武器;④ 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多需均质化消融策略,即复合消融;⑤ 通过剑突下穿刺在心包腔内或经心脏静脉系统进行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扩展了适应证;⑥ 对于部分难以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动过速,可以在循环支持系统(如TandemHeart 等)辅助下标测和消融;⑦ 新消融能源如冷冻消融及新器械如阶段性多级射频能量导管的应用提供了更大安全性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方便了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和消融,有利于提高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李教授在总结新华医院单中心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其他电生理中心的经验,提出Stepwise ablation 法,显著提高了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成功率。